财务承压之下立新能源拟投资17.8亿元加码储能业务,能否如愿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
2月7日晚,立新能源(001258.SZ)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分别在和田县、皮山县建设储能项目,合计投资17.76亿元。布局储能业务或能成为立新能源新的业绩增长点,但当前财务明显承压,再投资近18亿元亦引发了市场的担忧。
立新能源近年来的业绩并不尽如人意。2023年,立新能源份实现净利润1.35亿元,同比下滑31.01%;2024年三季度,其净利润收入为1.3亿元,同比下滑34.68%。根据立新能源发布的年度业绩预告,其2024年归母净利润降幅超过60%。2025年开年以来,公司股票出现大幅跳水、随后董事长宣布离职,叠加近日“新能源面向市场化定价”政策,立新能源引来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立新能源于2月7日发布公告称,其旗下全资子公司和田县立新综合能源有限公司和皮山县立新综合能源有限公司,拟分别投资建设和田县300MW/1200MWh独立储能项目与皮山县200MW/800MWh独立储能项目,两个项目投资总额分别约为10.60亿元、7.16亿元,总投资合计17.76亿元。以上两个投资项目的建设资金20%来源于公司自有资金,80%为银行贷款。
布局储能业务已是当前新能源企业的一大趋势,立新能源此举不足为奇,但其一直以来的财务承压问题让该笔投资备受质疑。
IPO期间,立新能源就曾因弃风率远高于全国水平被监管部门质疑其上市募资用于加码风电业务的必要性以及是否存在电力消化风险问题。2018-2020年,立新能源电价补贴收入占各期收入的比重高达66.31%、69.16%、68.77%。而2021年国家已经在积极推动平价上网和风电光伏资源竞争性配置,可再生能源补贴出现退坡乃至取消情况。因此,立新能源后续的业绩、经营可持续性遭到质疑。当时,立新能源的债务问题亦不容忽视,让其上市募资加码风电项目和补流的行为备受争议。招股书显示,2018-2021年,立新能源的资产负债率为74.86%、71.73%、73.14%及73.16%,常年处于70%以上,亦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而截至2021年底,立新能源短期借款1902.03万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4.95亿元,而同期其货币资金仅为5.67亿元。2022年7月,立新能源在深交所上市,募资金额为7.26亿元。2022-2023年,立新能源资产总额增加,资产负债率分别降至68.67%、69.39%,但仍高于同期行业59.51%、60.74%的平均值。
然而,在长期较高的负债率情况下,立新能源上市以来依然频频扩产。2023年11月21日,立新能源发布公告称,拟投资8.32亿元建设新能源若羌县16万千瓦/64万千瓦时共享储能项目。2024年6月,立新能源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乌鲁木齐新风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木垒新风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分别拟投资42.52亿元建设达坂城50万千瓦风电项目、木垒50万千瓦风电项目。上述两项投资项目,20%资金来源于立新能源自有资金,JN江南平台80%为银行贷款。
扩产能再次推动其负债率升高。业绩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立新能源资产负债率为76.62%,有息负债达90.72亿元,对应的货币资金为3.67亿元。2024年上半年,公司净现金流尽管同比增长71.8%,但仍为负值-9247.6万元。2024年业绩预告中提到,其盈利下滑存在新能源装机规模大幅增加,生产运营费用增加;对外投资、融资规模增加,导致财务费用增长的原因。
2025年1月11日,立新能源发布修订的2023年定增公告称,拟定向发行股票募资19.8亿元,用于投资开发新疆三塘湖200MW/800MWh储能+800MW风电项目,两个项目投资总额为31.17亿元,其中募资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为5.94亿元,募资用于三塘湖“储能+风电”项目资金为13.86亿元。若此次立新能源19.8亿元募资成功,仍存在17.31亿元的资金缺口,加上此次其还拟投资17.76亿元的储能项目,其财务及负债压力可谓不小。
立新能源豪掷近18亿元布局储能业务背后,其经营业绩承压,亟需新的增长点。2023年,立新能源出现盈利下滑情况,全年营业收入为9.9亿元,同比增长12.25%;实现净利润1.35亿元,同比下降31.01%。2024年前三季度,立新能源的营业收入为8.13亿元,同比微增1.84%;归母净利润为1.3亿元,同比下降34.68%。近日,立新能源发布公告称,公司预计归母净利润为4300万元-5400万元,同比下降60.06%-68.2%;扣非净利润为4200万元-5300万元,同比下降59.31%-67.76%。
针对2024年业绩大幅下滑,立新能源在业绩预告中解释称,公司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223.4 万千瓦,同比增加5.06%,因新能源装机规模大幅增加,生产运营费用增加,致使发电业务毛利下降。公司对外投资增加,融资规模相应增加,导致财务费用增长。新疆区域电网消纳负荷增量有限,同时因市场电价变动影响,电费结算单价下降。
记者亦注意到,在2023年11月,立新能源就已经开始了独立储能的业务布局,计划在若羌县投建160MW/640MWh的共享储能项目。财报显示,2024年6月,JN江南平台立新能源的独立储能在建装机容量已达160MW,但储能业务未作为独立的业务板块出现在财务报表中。2024年第三季度,立新能源业绩报告亦未提及储能业务作用于业绩的信息。
立新能源在2月7日的投资公告亦提到,和田县300MW/1200MWh独立储能项目与皮山县200MW/800MWh独立储能项目的实施对公司当期利润影响不大,但项目建成后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和效益预计产生积极影响。这意味着,当前立新能源布局的储能项目短期内仍不能缓解其业绩压力的燃眉之急。
然而,立新能源面对的挑战不仅如此。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在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将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价格。新政策为新能源企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像立新能源处于消纳需求有限的新疆地区,可将电力输送至电价更高、需求更多市场,缓解弃风弃光问题,增加收益。但与此同时,立新能源要跨区输电亦将面临着成本、技术及通道竞争等现实问题。此外,新能源企业的电价由市场环境决定,不确定性增加,企业的收益亦将会受波动影响。立新能源需要通过提高项目运营能力以推动项目收益增长,而投资储能或是其当前不错的应对策略。
二级市场方面,2025年开年以来,立新能源的股价出现了大幅下跌。截至2月14日,立新能源收盘价为6.49元/股,相比上市之初18.34元的高点,跌去了超六成。2024年,立新能源股东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在限售股解除流通后便进行了两次股份减持,累计减持1017.76万股,减持比例超公司总股本的1%,获得减持资金约7083.27万元。
发展储能有利于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整体能源成本,对立新能源而言亦具有提高竞争力和完善自身产业布局的作用。新政策之下,投资储能的效益虽未能快速显现,但长远来看,却有利于立新能源的发展。当前,立新能源还需解决自身的业绩和财务压力等问题,同时亦需主动适应即将到来的市场化规则,提升如电网远距离输送等技术能力以增强自身竞争力,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记者就相关项目投资、经营业绩、财务压力等问题致函立新能源,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